降魔大师以茶坐禅
宋代禅师克勤(1063-1135年)曾经书赠参学的只本弟子四字真诀“茶禅一味”。
多少年来,饮茶就和佛禅产生了密切的关系,并且达到彼此相融一体的程度,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在僧侣的观念巾茶具备“三德”:一是作禅,起到清心涤虑,彻夜不眠的作用;二是茶可以起到助消化,清神气的作用;三是“不发”,就是能够抑制淫欲。因此,饮茶和佛教的道德观念**符合,**适宜用来参禅拜佛。佛教自公历纪元前后,也就是西汉来年到东汉初年的时候传到了中国,因为佛教教义以及僧侣活动的需要,茶很快就和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宋代赵明诚《金石录》记载,在考据汉碑的时候发现,汉代时有个甘露大师(法名理真,俗姓吴),曾经于蒙顶山(今四川雅安)一带种植茶树。据说他栽的茶树只有七株,每年采摘下来的茶叶只有数钱,只供天子郊祀时所用。
东晋高僧怀信在他的《释门自镜录》里面说自己居不愁寒暑,食不掸甘苦,**少不了的是每天“要水要茶”。《晋书·艺术传》有记载说,东晋敦煌(今属甘肃)僧人单道开(姓孟)在后赵都城邺城(今河北临漳)内的昭德寺修行之时,曾经诵经四十余万言,期间需要经常饮茶以提神防睡。陆羽《茶经》里面写有南朝刘宋时的僧人法瑶吃饭不忘饮茶和八公寺县济道人以茶待客的故事。
南朝粱武帝普通年间( 520-526年),印度禅宗第二十八祖菩提达摩来到中国传授教法,成为中国掸宗初祖。到了六祖慧能(638-713年)之时,掸宗已经遍传授教法,成为中国掸宗初祖。到了六祖慧能(638-713年)之时,掸宗已经遍及天下了。禅宗以坐禅为主要修炼方法。禅是梵语,意为坐禅或静虑,打坐的时间常常在晚间。因此到r唐代,随着禅宗的盛行,寺院饮茶之风更加盛行。在此期间,降魔大师创立的以茶坐禅之法标志着佛教一代风尚的形成。根据唐代封演《封氏闻见记》的记载,唐代开元年问( 713-741年),泰山的灵岩寺住着一位高僧,人称“降魔师”,他就在这里大兴禅教。他对跟他学禅的僧人说,要想学禅就必须晚上打坐不寐,而且不许吃晚饭。不能睡觉也不能吃饭,又困又饿,这可怎么办?他说可以饮茶。于是僧人们每人都准备了茶叶,甚至在寺中到处都可以看见有人烹荣喝茶。后来,其他院听说后也纷纷效仿,这样以茶坐禅就逐渐成了很多寺院中的一种“风俗”。 这个风气一开,那些文化修养较高的僧人就逐渐在饮茶过程中发展出了套选茶、鉴水、煮茶的技艺,以及对饮茶的方法和环境的讲究,“茶艺”或“茶道”就是这样逐渐形成的。这样,茶就逐渐从物质转化为精神,变成了一种文化艺术和思想修养。
课程
初级茶艺师站姿必修课
正确的站姿、坐姿、走姿、蹲姿是提供良好服务的重要基础,也是使客人在品茶的同时得到感观享受的重要方面。
1、站姿:优美而典雅的站姿,是体现茶艺服务人员自身素养的一个方面,是体现服务人员仪表美的起点和基础。
站姿的基本要求是:站立时直立站好,从正面看,两脚脚跟相靠,两脚尖呈45度-60度。身体重心线应在两脚中间向上穿过脊柱及头部,双腿并拢直立、挺胸、收腹、梗颈。双肩平正,自然放松,双手自然交叉于腹前,双目 平视前方,嘴微闭,面带笑容。
站姿是茶馆茶艺服务人员的基本功。站立时,身体要端正,收腹、挺胸、提臀,眼睛平视,下巴微收,嘴巴微闭,面带微笑,平和自然,双臂自然下垂或在体前丹田处交叉,右手放在左手上,主要是为了尽快转向下一个动作。因为右手为阳、左手为阴,在茶道、茶艺表演中要把右手放上面。一个亭亭玉立的站姿,不管在品茗服务区是在表演台上,都能体现茶艺服务人员的整体美感,都能给茶客以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A:站姿要领:站立时精神饱满、心情放松、脖颈挺直、头顶上悬、气往下压、自然伸展,身体有向上之感,表情要温文尔雅。腹肌、臀大肌微收缩并向上提,臀、腹部前后相夹,髋部两侧略向中间用力。
B:茶艺服务人员的站姿:女茶艺服务人员站立时,双脚呈V字形,两脚尖开度为50度左右,膝和脚后跟要靠紧;如果双脚叉开,就和奶不雅观。男茶艺服务人员双脚叉开的宽度窄于双肩,双手可交叉放在背后。
身体不要东倒西歪、耸肩歪脑。双手不要叉腰,不要抱在胸前,不要插入衣袋,不要放在身后。身体重心主要支撑于脚掌、脚弓上。站累了双脚可暂作稍自习状,但上体仍须保持正直。其要求是身体重心偏移到左脚或右脚上,另一条腿微向前屈,使脚部肌肉放松。
站立时要观察茶客的动态,注意茶客的需求,但不可眼睁睁地直盯着茶客,应灵活应变。
C:茶艺表演的站姿:当腿和手的动作略有变化时,站姿也随之变化,可以站成丁字步,双手在体前交叉。在茶艺表演中助泡往往采用此种站姿,或者双手端着托盘也站成丁字步,这是女茶艺服务人员优美典雅的站姿。挺拔的站姿给人以优美高雅、庄重大方、精力充沛信心十足和积极向上的印象。
茶文化
茶艺是一种文化。茶艺在中国优秀文化的基础上又广泛吸收和借鉴了其它艺术形式,并扩展到文学、艺术等领域,形成了具有浓厚民族特色的中国茶文化。是包括茶叶品评技法和艺术操作手段的鉴赏以及品茗美好环境的领略等整个品茶过程的美好意境,其过程体现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统一,是饮茶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现象。
茶艺包括:选茗、择水、烹茶技术、茶具艺术、环境的选择创造等一系列内容。
茶艺背景是衬托主题思想的重要手段,它渲染茶性清纯、幽雅、质朴的气质,增强艺术感染力。不同的风格的茶艺有不同的背景要求,只有选对了背景才能更好地领会茶的滋味。
我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底蕴深厚,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茶文化是茶艺与精神的结合,**茶艺来表现“廉、美、和、敬”精神。参加“小小茶艺师”活动,既能提升小朋友的内涵修养,陶冶情操,又能使小朋友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提升小朋友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刘晓庆,国家茶艺技师、国家高级评茶员,从事茶学已七年有余,现一直授课传统文化教学,师从国家 国际工程师赵玉香老师,曾受邀参加南京电视台节目录制。
陆柏茗老师,早年受林瑞萱、刘良佑等影响,逐步深入研究沉香及中国香文化,倾注了大量心血。经过长期亲身探访、采集与研习,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理论学说体系。期间在各地开办香学、沉香等公益讲座百余场,并积极推动“香学”独立学科的创立,成为传播和推广中国香文化的开拓者之一。2014年,其学说专著《沉香》由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在业内产生轰动。
2014年5月以多年专研香道文化自写《沉香》书籍,并受广大喜爱香道文化热爱者欢迎。位列中国传统香料“沉檀龙麝”之首的沉香,因稀有和神秘,外界对其知之甚少。多年来潜心于沉香研究与实践的民间学者陆栢茗,以严谨的考证和宽广的涉猎为基础,**众家精粹,将自己关于沉香的所知所想、所感所悟汇集成册,著成《沉香》一书。对沉香的形成、分类、品鉴、辨识技巧、使用、储存方法及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联进行了一次深入浅出的系统梳理,重现了沉香的微妙和灵韵,可视为对中国传统香学的一次致敬。本书既为介绍沉香的专业论著,亦可作为沉香入门书目参阅。尤其在附录部分**问答形式,阐释读者可能遇到的相关问题,巧妙新颖,雅俗共赏。
想了解更多关于南京茶艺师培训资料,请咨询:
咨询联系方式:15996488286(马老师)或者QQ:3329379574 还可以直接在线咨询
更多关于南京茶艺师培训的信息请点击>> 南京茶艺师培训
更多关于南京茶艺培训班的信息请点击>> 南京茶艺培训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