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社会态度
第1节 态度概述
1、态度及其结构
1) 态度的定义
答: 目前,社会心理学家对态度概念的理解并未取得一致,但在具体的态度定义上,较为典型的说法有以下几种: 第一,认为态度是一种评价或情感反应。 第二,认为态度是一种心理与神经的准备状态,它是人们对于一定对象的反应,起着指导性或一致性的作用。第三,将态度笼统看成认知、情感和意动成分的复合体,它影响人们理解、感受事物和对事物作出反应的方式。第四,对于态度有比较完整的定义是迈尔斯指出的,态度是对某事物或某人的一种喜欢与不喜欢的评价性反应,它在人们的信念、情感和倾向性行为中表现出来。第五,我国学者金盛华等人则认为:态度是个人指向一定对象,有一定观念基础的评价性持久反应的倾向。” 评价性反应:指对某种事物的价值予以评定的历程。中介变量:是指它不是可触摸的具体客体,而是一种假设的建构,可以推断出,但无法直接观察。
2) 态度的构成 (认知成分、情感成分、行动成分)
答:分析态度时,要涉及三个维度:情感(即态度的情感特色);行为意向(即态度的行为倾向性);认知(即态度的信念、认知部分)。态度的三个维度构成了知、情、意三个因素。它决定着人们在现实生活环境中注意什么样的对象及怎样加工有关对象的信息、决定着有关对象的体验,也决定着有关对象进行反应的先定倾向。
认知成分
答:态度的认知成分指人们作为态度主体,对于一定态度对象或态度客体的知识、观念、意向或概念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具有倾向性的思维方式。态度的认知成分规定了态度的对象。态度的认知成分区别于一般的事实认知,通常具有偏见的性质。态度中的认知成分是在直接或间接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也可以通过新经验的建立而获得改变。
情感成分
答:态度的情感成分是指个人对于一定态度对象的体验,态度是评价性的,但它涉及喜欢不喜欢。态度定义的中心论点是假定人们具有某种态度后,即有一种情绪反应。态度的情感倾向有认知因素的直接支持,这一点是态度情感体验与一般情感体验的最重要的区别之一。
行动成分
答:态度的行动成分有两方面含义:①态度作为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和反应倾向,一经产生就必定对人们与特定态度对象有关的行为产生种种性质不同的影响;②态度具有特定的意动效应。态度的行动成分还不是行动本身,而是做出行动之前的思想倾向。
2、态度的性质
1) 习得性
答:人与其他人的相互作用,才获得了对于人和事物的认识,学会了对人和事物进行选择。态度作为习得的心理状态,可以随着社会生活环境的不断变化和个人新的社会学习经验的建立而改变。态度的改变是人适应生活变化,心理不断发展的重要方面。
2) 对象性
答:态度是与一定的具体对象相关联的。个体所持有的任何态度都是茛指向某一具体对象的,或者是某一人、某一群体,或者是某一事物。
3) 稳定性与持续性
答:态度作为有一定指向,有一定认知观念基础的心理反应倾向,一经形成,就具有一定的一致性和一贯性。一致性:它指在不同情境下人们对同一对象的态度会倾向于一致。
4) 内在性
答:态度是个体对内在对象的一种内在的心理倾向,是行为的准备状态,不能被直接观察到。
2、态度与行为
1) 态度与行为不一致的研究(拉皮埃尔1934年进行的一项著名的态度与行为关系研究,对态度可以预测行为的命题提出了严重的挑战)
2) 态度与行为确实一致的研究(佩因罗德1983年在其(社会心理学>概括了态度与行为的一致性问题,反映了既有研究揭示的态度与行为的关系。
提出的三个原则:(1)总态度预言总的行为;(2)具体态度预言具体行为 (3)态度测量与行为的时间间隔愈短,态度与行为的一致性越高
3) 态度与行为关系的自我价值定向理论(行为与态度选择决定于有关行为和态度对于个人的价值。)
人们的实际行为要受制于两个方面的因素?
答:一是作为内部准备状态的态度,一是存在于外部的情境压力。行为是态度与情境压力二者的函数。
编辑推荐:
环球网校心理咨询师:https://www.thea.cn/wx810/
新学员限时
专属礼包一
¥300
满1200元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