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推拿保健四穴-小儿推拿培训穴经的应用
来源:教育联展网 编辑:佚名 发布时间:2018-11-08
小儿推拿保健四穴
小儿推拿能防能治,还能起到不错的保健作用,今天就和你来详细聊聊小儿推拿保健的四大穴经。内容比较长,如果你不能一次看完,建议你收藏起来慢慢看。
实践证明,中医小儿推拿作为一种非药物、无痛苦、易接受且有效的自然疗法,在目前我国过度医疗、滥用抗生素、激素,小儿看病难、看病贵,儿科医生严重不足、小儿专用药太少,独生子女金贵的社会背景下,对孩子身、心、灵的健康成长具有特殊的价值和意义!
一、脾经
【位置】在拇指桡侧缘,指尖至指根成一线。
【手法】医师用左手握患儿之左手,同时以拇、食二指捏住患儿拇指,使之微屈,再用右手拇指自患儿拇指尖推向拇指根,称为补脾经;将患儿拇指伸直,自拇指根推向指尖,称为清脾经;来回推之,称为清补脾经。
【次数】推300~500次。
【作用】健脾胃,补气血;清湿热,消食积,化痰涎。
【主治】体质虚弱,食欲不振,肌肉消瘦,消化不良,呕吐,泄泻,伤食,痢疾,便秘,黄疸,痰湿,咳嗽,便血及斑、疹隐而不透等症。
【临床应用】
【补脾经:】
能健脾胃、补气血,主治脾胃虚弱、气血不足引起的腹泻、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肌肉消瘦等症多与推三关、捏脊、运八卦等合用。
【清脾经:】
临床上实际操作中,一般不做清脾经,需要清脾经时,用清胃经代替。能清热化湿、利痰止呕,主治湿热熏蒸、皮肤发黄、恶心呕吐、腹泻、痢疾等症。多与清天河水、清肺经、揉小天心、推小肠等清热利尿法合用。
【清补脾经:】
临床上实际操作中,一般不做清脾经,直接用清胃经代替,能和胃消食、增进食欲,用于饮食停滞,脾胃不和引起的胃脘痞滞、吞酸纳呆、腹泻、呕吐等症,常与运八卦、揉板门、分腹阴阳等合用。
若湿热留恋久而不退或外感发热兼湿者,可单用本法治疗,清补脾经20~30分钟,至微汗出,效果较好。
【注意:】
小儿脾胃薄弱,不宜攻伐太过,一般情况下,脾经多用补法,体壮邪实者方可用清法。
另外,小儿体虚,疹出不透时,推补本穴,可使隐疹透出,但手法宜快而重,具有补中有泻之意。
二、补肾
1.肾经
【位置】在小指掌面稍偏尺侧,自小指尖直至掌根成一直线。
【手法】医师用推法,自掌根推至小指尖称补肾经;反之称清肾经。
【次数】推300~500次。
【作用】滋肾壮阳,温养下元,强壮筋骨,清热利尿。
【主治】先天不足,久病体虚,五更泄泻,遗尿,咳嗽,喘息,癫痫,目赤,膀胱湿热,小便淋浊刺痛。
【临床应用】在临床上实际应用中,肾经宜补不宜清,需要用清法时,一般用清小肠代替。补肾经能滋肾壮阳、强壮筋骨,主治先天不足、久病体虚、五更泄泻、久泻、遗尿、喘息等,多与补脾经、揉二马、推三关等合用。清肾经能清利下焦湿热,主治膀胱蕴热、小便赤涩、腹泻、小儿肾炎等,常配伍掐揉小天心、清小肠、推箕门等。推脾经、推心经、推肝经、推肺经、推肾经五法统称推五经,专治五脏病变,据脏腑虚实,或用清法,或用补法,灵活应用。
2.肾纹
【位置】手掌面,小指第二指间关节横纹处。
【手法】医师用中指或拇指指端按揉之,称揉肾纹
【次数】揉300~500次。
【作用】祛风明目,散结热。
【主治】目赤肿痛,鹅口疮,热毒内陷,高热惊厥,瘀结不散等症。
【临床应用】主治目赤肿痛及热毒内陷、郁热不散所致高热、呼吸气凉、四肢逆冷、鹅口疮等症。多与清天河水、揉小天心、退六腑、分阴阳等合用。
3.肾顶
【位置】在小指顶端。
【手法】医师以拇指或中指端按揉之,称揉肾顶。
【次数】揉300~500次。
【作用】收敛元气,固表止汗。
【主治】自汗,盗汗,解颅等。
【临床应用】本穴为止汗要穴。对自汗、盗汗、大汗淋漓者有良效,阴虚盗汗配揉二马;气虚自汗配补脾经、补肺经等。
三、捏脊
1.捏脊
【手法】医师双手循督脉用捏法自下长强穴而上到大椎穴,循膀胱经用捏法自大杼往下捏至白环俞穴称总补法捏脊,每捏三下将背脊提一下,称捏三提一法。捏之前先在背部轻轻按摩几遍,使肌肉放松。
【次数】捏6~36次;提3~6遍。
【作用】调阴阳,理气血,和脏腑,通经络,培元气,壮身体等。
【主治】发热,惊风,夜啼,疳积,腹泻,呕吐,便秘等。
【临床应用】捏脊法主治先、后天不足的一些慢性虚证,如疳积、腹泻、呕吐、便秘、惊风、夜啼等,也是小儿保健主要穴位之一,单用此法名捏脊疗法,不仅用于小儿病证,还可用于成人失眠、肠胃病、月经不调等,均有一定的效果。本法操作时,旁及膀胱经,临床应用时可据不同病情,重提或按揉相应的背部俞穴,以加强疗效。自上而下推脊,能清热,主治小儿发热,多与清天河水、退六腑等合用。
2.推脊
【位置】大椎至长强成一直线。
【手法】医师用拇指指腹自下而上做直推法,称为推脊,补督脉阳气。
【次数】推100~300次;捏3~5遍。
【作用】调阴阳,理气血,和脏腑,通经络,培元气,壮身体等。
【临床应用】初次给孩子捏脊,孩子不适应者,及孩子高烧时推脊,用泻法。
四、揉腹
1.中脘
【位置】位于前正中线上,脐上四寸处。
【手法】用食指、中指端或掌根按揉,称揉中脘;用掌心或四指摩,称摩中脘;自中脘向上直推至喉下或自喉往下推至中脘,称推中脘,又称推胃脘;自中脘推向鸠尾处,称“推三焦”;若沿季胁处作分推法,称分推腹阴阳。
【次数】推或揉100~300次;摩约5分钟。
【作用】健脾和胃,消食和中。
【主治】胃脘痛,腹痛,腹胀,食积,呕吐,泄泻,食欲不振,嗳气等。
【临床应用】临床上常用于治疗消化系统疾病。揉、摩中脘能健脾和胃、消食和中,主治腹泻、呕吐、腹痛、腹胀、食欲不振等,多与按揉足三里、推脾经等合用。推中脘自上而下操作,有降胃气作用,主治胃气上逆、嗳气呕恶,常配合横纹推向板门;自下而上操作,有涌吐作用,但临床少用。
2.天枢
【位置】脐旁2寸,左右各一,属足阳明胃经。
【手法】医师用食、中指端按揉之,称揉天枢。
【次数】揉100~200次。
【作用】疏调大肠,理气消滞,化痰止嗽。
【主治】腹胀,腹痛,腹泻,痢疾,便秘,食积不化,咳嗽等。
【临床应用】天枢为大肠之“募穴”,能疏调大肠,理气消滞,常用于治疗急慢性胃肠炎,痢疾、消化功能紊乱引起的腹泻、呕吐、食积、腹胀、大便秘结等症。临床上,天枢与脐常同时操作,可以中指按脐、食指与无名指各按两侧天枢穴同时揉动。治疗腹痛时,常配合拿肚角。揉天枢与清肺经、掐揉五指节等相配可治痰喘、咳嗽。
3.脐(神阙)
【位置】位于肚脐,属任脉。
【手法】医师用中指端或掌根摩揉,称揉脐或摩脐;用掌或指摩之,称摩脐,逆时针摩或揉为补,顺时针摩或揉为泻,往返揉或摩之为平补平泻。用双手食指和拇指两两相对,同时用力相对提捏并抖动肚脐,称为抖脐;用食、中、无名指自剑突经脐推向耻骨联合,称为推脐。
【次数】揉100~300次;摩约5分钟;抖脐上下前后抖动20次,推脐5~10次。
【作用】温阳散寒,补益气血,健脾和胃,消食导滞。
【主治】腹泻,便秘,腹胀,腹痛,呕吐,消化不良,厌食,痢疾,脱肛,疳积等症。
【临床应用】此穴能补能泻,用补法能温阳散寒、补益气血,治疗寒湿、脾虚、五更泄泻、消化不良、慢性痢疾、气虚脱肛等;泻之能消食导滞,治疗湿热型泄泻、痢疾、便秘等;治疗腹痛多配合揉天枢、拿肚角等;平补平泻能健脾和胃,用于治疗先天不足,后天失调或乳食积滞、厌食、也可用于儿童日常保健等。抖脐和推脐多用于治疗肠梗阻。
4.丹田
【位置】小腹部脐下2.5寸处。
【手法】医师用掌摩之,称摩丹田;用拇指或中指端揉之,称揉丹田;用指端按之,称按丹田。
【次数】摩2~3分钟;揉100~300次;按0.5~1分钟。
【作用】培肾固本,温补下元,泌别清浊。
【主治】小腹胀痛,癃闭,小便短赤,遗尿,脱肛,便秘,疝气,腹泻等症。
【临床应用】本穴临床常用于泌尿、生殖系统疾病的治疗,主要用于小儿先天不足、腹痛、腹泻、遗尿、脱肛、疝气等。虚实皆可,但主要用于虚证,常配合补肾经、推三关、揉外劳宫等;对于癃闭、小便赤则取其分利之功,常配伍清小肠、推箕门等。
5.关元
【位置】腹正中线,脐下三寸处。
【手法】医师用中指面或掌按揉之,称按揉关元;用艾条灸之,称灸关元。
【次数】揉100~300次;艾灸3~5分钟。
【作用】温肾壮阳,培补元气。
【主治】虚寒性腹痛,腹泻,痢疾,遗尿,五迟,五软等。
【临床应用】本穴为小肠之“募穴”,按揉本穴可治疗虚寒性腹痛、腹泻、痢疾等,多与补肾经、按揉足三里配用;治疗遗尿多与揉百会、揉肾俞等合用,亦可用灸法效果更佳。本穴尚可用于身体保健。
6.揉腹
【位置】在腹部的正中从剑突向下到耻骨联合,再以肚脐为中心,至两侧胁肋边缘。
【手法】医师用手掌以肚脐为中心,按顺时针方向,呈波圈状一圈一圈扩大揉腹,到第九圈时揉至腹部边缘,再重新以肚脐为中心,按顺时针方向,呈波圈状一圈一圈扩大揉腹,到第九圈时揉至腹部边缘,连续九遍,为泻法;反之揉腹,则为补法。
【次数】揉81~300圈。
【作用】
(1)腹部温热:一般认真做到第九遍时会感到腹部温暖,这是点穴后再揉腹内气汇聚的表现。
(2)胃肠蠕动有声坚持揉腹,动作熟练后,患儿逐渐会出现胃肠蠕动的感觉,有时甚至别人也能听到你肚子“汩汩”的声音,这是内气汇聚后运行通畅的表现。
(3)头脑清爽愉快认真作完揉腹保健法,会感到明显的头脑**,疲劳感一下子消失,因为揉腹可以使中焦气健运,清气上升,头脑**。
(4)排除宿便揉腹后可能出现大便黑臭、或者拉肚子、肚子疼等表现,这是内气汇聚攻冲宿疾、排出胃肠毒素的表现。
(5)食欲改善胃口变好,消化吸收功能增强。身体瘦弱者体重会增加;虚胖者身体会变得结实,肚子赘肉消失,腹部有弹性,这是元气汇聚充沛的表现。
(6)面色光润、身体健壮坚持锻炼揉腹,面色会变得越来越光彩,皮肤细嫩,身体强壮,因为长期揉腹可以使内脏血运丰富,内分泌协调,内脏元气充盛自然面色红润,身体强壮。
【主治】经常揉腹,有助于治疗肺结核、高血压、神经衰弱、慢性肝炎、肠套叠、肠粘连、遗尿、尿潴留、遗精、阳痿、早泄等虚损性疾病,同时对于痛经、月经不调、妇科炎症亦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
【临床应用】西医学认为,揉腹可增加腹肌和肠平滑肌的血流量淋巴液循环,增加胃肠内壁肌肉的张力及淋巴系统功能,增强胃肠蠕动,增加消化液的分泌,从而加强对食物的消化,吸收和排泄,明显地改善大小肠的蠕动功能,可起到排泄作用,防止和消除便秘。从而有助于防治消化不良、胃炎、胃下垂、胃神经功能紊乱、慢性结肠炎和便秘等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