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类别 | 课程名称 | 授课老师 | 课时 |
---|---|---|---|
护师考试考试 | 基础护理学 | 芦 然 | 21 |
内科护理学 | 谷 白 | 31 | |
外科护理学 | 叶 冬 | 31 | |
妇产科护理学 | 马蕴琦 | 28 | |
儿科护理学 | 黎 昕 |
听课
课程与PC端同步更新 充分利用零碎时间做题
海量精选试题 想练就练 瞬间提分答疑
专业老师在线答疑 随时消除知识死角直播
老师面对面 有问有答收获多骨髓造血与骨髓外造血的发病机制和表现特征如何区分?
骨髓造血:
出生后主要是骨髓造血。小儿在出生后头5年内,所有骨髓均为红髓,全部参与造血,以满足生长发育的需要,在5~7岁时长骨干中有脂肪细胞出现于造血细胞之间。随着年龄增长,脂肪细胞组成的黄髓增多,而红髓范围逐渐减少,至成人时红髓仅限于脊椎、胸骨、肋骨、颅骨、锁、骨、肩胛骨、骨盆及长骨端。但黄髓有潜在的造血功能,当造血需要增加时,它可转变为红髓而恢复造血功能。由于小儿在出生后头几年缺少黄髓,故造血的代偿潜力甚少,如果造血需要增加时,就容易出现骨髓外造血。
骨髓外造血:
在正常情况下,骨髓外造血极少,淋巴结与脾脏有造淋巴细胞的功能。出生后,尤其在婴儿期,当遇到各种感染性贫血或造血需要增加时,肝,脾和淋巴结可随时适应需要,恢复到胎儿时期的造血状态,而出现肝,脾,淋巴结增大。同时末梢血液中可出现有核红细胞或/和幼稚中性粒细胞。这是小儿造血器官的一种特殊反应现象,称“骨髓外造血”。当感染及贫血矫正后可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