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净禅林师资介绍
青雲老师
南京禅林联合创办人,中国传统花道老师,浙江旅游职业学院特聘花道老师 ,国家高级茶艺师,研习日本嵯峨御流花道至今。侍花多年,青雲老师对中国传统插花进行了深入研究,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理解,其作品在深刻诠释中 式传统审美精神的同时展现着新时代的蓬勃朝气,静雅生动富有灵气,深受大家喜爱,多次受邀为全国各大茶空间及知名企业进行花道培训与讲座。
主讲课程:《初、中、高级中国传统花道修习》、《文人花》等系列课程。
沈茗晣老师
毕业于中國美院,好传统文人生活文化,是积极的香学爱好及实践者,曾受 多位香道前辈及中医药学者指点。从事香学研究十余年,在《生活》、《国家地理》等著名期刊均有发表香学文章作品,倡导以香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以香养心怡情为学习目的。
主讲课程:《香道修习》系列课程。
课程分类 | 适合学员 | 课程内容 |
---|---|---|
茗茶初探 | 广大热爱茶艺的成人和少儿 | 以茶文化为基础,了解茶叶分类,学习绿茶、红茶等基础茶种的冲泡方式以及冲泡器具的选择。 |
扣茶问道初级班 | 广大热爱茶艺的成人和少儿 | 以茶文化为基础,系统学习各种茶的冲泡方式,及茶类初步鉴别、茶知识及中国茶文化总体脉络。 |
扣茶问道提高班 | 广大热爱茶艺的成人 | 以茶文化为基础,进一步深入学习茶具的鉴赏、茶席设计,茶香文化等课程并参与“无我茶会”等沙龙文化活动。 |
茶文化讲座 | 大中型企业客户及社区团体 | 课程内容可定制,按照活动形式由专业老师设计流程。 针对广大企业、政府、社区等组织,承办茶艺讲座、茶文化普及、茶艺表演等。 |
在咖啡文化日益盛行的今天,茶却仍旧是中国人骨子里无法替 代的命之根本。老话常言“开门七件事,柴米 油盐酱醋茶。”对许多人来说,都真正是“不可一日无茶”。而 泡茶馆,则更成了闲来无事寻逍遥的好去处。
在古代,茶馆被称为茶坊、茶肆、或茶楼等,于历史长河中端 着中国人的饮茶史,兼收并蓄着中国的传统文化,又杂烩了各地的奇风异俗,是不同时期民生百态的精彩缩影。
在老舍先生的《茶馆》里,就有写到提鸟笼的有钱人、卖蝈蝈 的穷人、算命的先生、专横无理的士兵、奸诈狡猾的商人等,他们都聚在那小小的茶馆里,喝茶、吃果子、交谈、争吵,所有的一切都生动体现了旧社 会的封建腐朽。
茶馆自唐朝形成,宋代兴盛,清代鼎盛,发展至今,不同于一 般性质的场所,它颇有包罗万象的江湖味道。 小小的茶馆内,三教九流各色人等穿梭其间,喜怒哀乐、家长里短,但凡想听的,往茶馆里坐上一天,就少有打听不到的。
它也更多地注入了文化的内涵,深深融合着不同地域间博大的 文化魅力。于是去茶馆,便也不再仅仅是为了喝那一口茶。
北京 | 好一个大碗茶
如北京的说书茶楼、天津的名流茶馆,在那里,饮茶只是媒介 ,听故事才是主要内容。
落座,沏茶,淡淡的茶汤透着清香,茶好不好、水好不好都在 其次,用什么茶具也都更不在乎了,只听说书人又或是相声演员,案板一拍,故事便开始了,怎么离奇有趣就怎么来,不知道多少传说都是从茶馆里流 传出来的。
杭州 | 细雨慢煎一盏香
在杭州,尤其静静伫立于西湖边上的那些茶馆,茶客们临窗而 坐,泡一杯清茶,眼望着迷蒙柔静的湖水,望着湖心慢条斯理荡漾着的小船,再伴着响起的悠扬琴声,那一刻,江南的优雅便扑面而来,也好似书中的 神话都活了过来。
广州 | 光阴尽在茶味里
都说广州人的一天,是从早茶开始的。在广州,每一个普通的 早晨,都会看见,即便是老人,也要蹒跚地走进一家老茶楼,叫上一壶清茶、两件小点,再捧着一叠报纸迷着烟阅读起来。
而到了晚上,八九点钟的珠江边上,人们纷纷走进沿江的茶楼 ,照样是一壶清茶、几件小点,边看江景边聊天,于是广州人的一天,又是从晚茶结束的。
重庆 | 放下一切去吃茶
重庆的茶馆,则因山城雾霭多情,便总像是电影镜头般,永远 都透着些许神秘和活色生香的烟火气,升斗小民也好,达**显贵也罢,总能在那巴掌大的方圆地齐聚一堂谈天说地,无论是街坊邻居还是游人过客,总 有人刚走进茶馆,也有人早已在那泡了大半天了。
一壶开水,几片青叶,龙门阵那么一摆,生 活就仿佛充满了滋味。
西藏 | 日光倾城醉甜茶
**不同的,要数藏地的甜茶馆。
藏区同胞素有“宁可三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的说法,但他 们喝的是色浓汤浑的甜茶。藏区本地人的一天,也是从一壶甜茶、一碗藏面开始的。白天闲暇时便泡在布达拉宫脚下的甜茶馆里,聊天、唱经。老阿嬷 会搭着毛巾、拎着茶壶来回巡看,瞧见谁的杯子空了便热情为其续上,光影晃动里,处处都是藏民的真诚与热情。
每一个小茶馆,都仿佛是一个人生的小舞台 ,不同的茶友们聚在那里演绎着自己的不同故事。无论时代如何 变迁,茶友们泡茶馆的这份情感,或许始终都不会改变。
古有记载,苏东坡汲江水煎茶,注重活水、活火。这个“活” 字,便是茶道关键。茶要活,水要活,生活更 要活,不是麻木的活着,而是要活的有生气。如今高楼大厦林立 ,人们马不停蹄的忙碌,忙着忙着,似乎只剩下了“生”,而没有了“活”。
不如将手里的事暂时放下,找一座心仪的城,去寻一个小茶馆 。
或是如果可以,开间茶馆,无需太复杂,一切只为自己喜欢。 一把古琴,几幅字画;一些雅植,几件家具;或三五茶客,或一人一书,让时间慢下来,静静闻,细细 品,任悲喜流淌,任尘嚣渐远,那一刻,便是**好。
从“苍山脚下找金花”到“苍山脚下觅古茶”
大理的茶,张口能来的是下关沱茶、感通茶、白族三道茶。然后呢?就没有然后了。被许多人忽略的是,尽管囿于自然地理条件的限制,大理并不是茶的主产区,但实际上大理在种茶、制茶、饮茶习俗方面的发展历史,要比许多主要的茶产区还要早,还要发达。
抛开由英国植物学家梅尔基奥尔于1925年根据采自苍山的野生茶树标本命名的大理茶种不说,据记载早在唐南诏国、宋大理国时期,大理地区一些寺庙里的僧侣们就已经开始种茶、制茶了。明代李元阳编撰的《嘉靖大理府志》记载说:“点苍山,产茶,树高一丈。”单就大理的苍山而言,在2300米以上的高海拔区域,现在都还零星分布着不少野生古茶树,尤以单大人茶地和感通茶较为著名。感通茶作为大理的历史名茶已被许多人所熟知,相关介绍性文章也较多,所以这次我们将寻茶的重点放在了单大人古茶林上。
当车子抵达苍山斜阳峰的宝林寺,公路也就到了尽头。寺北是阳南溪,要到单大人古茶林,必须从这里开始徒步往苍山深处攀爬。带我们去看单大人古茶林的,是下关茶厂的退休员工,大理当地摄影家李其康。穿行于苍山密林间的山道上,李其康向我们介绍着他所知道的单大人古茶林。
单大人古茶林位于苍山斜阳峰与马耳峰之间阳南溪的深山峡谷中,距下关城区约6公里,距山脚的宝林寺约2公里。古茶林所处区域,在明洪武年间就建有宝林寺,据明代《大理府志》记载,那时的宝林寺名气较大,本地文人李元阳曾陪同杨升庵专程到此游览,住在宝林寺的“树声楼”。当时的“树声楼”,与感通寺的“写韵楼”、将军洞的“混混楼”齐名,同为大理的三大名楼。明朝末年的兵乱,使得这里成为一片废墟。后来重建宝林寺时,选址在了我们停车的地方。
?
清代咸丰、同治年间,朝廷武**单玉林晚年因厌恶**场黑暗,带着一家老小向清平村购地在此隐居生活。单家后人在此经营多年,人丁旺盛,一百多年间在这里形成了一个颇具规模的小村庄,也就是今天的单家庄。
经过两公里多山路的攀爬,我们来到地处苍山腹地的单家庄。而如今,这里也已是一片残垣断壁,李其康说这里现在已经没有人在居住了,单家的后人从2000年后逐渐离开,搬到山下的宝林村。或许是因为年代久远的缘故,现在许多人已经不知道这一带是宝林寺的遗址,只知道这里是单家庄,这里有单大人的墓。也正因为此,这里的古茶园被当地人称为单大人古茶林。
从十分清晰的残垣断壁来看,单家庄大致可以分为山下两个大院,每个大院均可供数户人家居住生活。院落位于三面环山的山坳里,面朝东俯视着洱海的上空,被郁郁葱葱的植被围裹着,的确是隐居生活的好地方。古茶树群落,就零零落落地分布在房舍周围,其中面积**大**集中的一片,位于上院与单大人墓地间不过百米的山坡上。
据相关部门调查,整片单大人古茶林,单是树干径围在50厘米以上的古茶树就有66棵,并大致可以分为两部分。一是地处宝林寺遗址的古茶树,这部分古茶树大致有27棵,主要分布在单大人墓地所处平台(也即宝林寺遗址)周边,整体表现为树干粗壮、树形高大,树干底部径围**粗的达2.5米,一般的也在1.6米左右;树高大多在7.5米左右,一般的也在5米左右;树幅直径**大的达3米,一般的均在2.5米。据考证,这批茶树与明代宝林寺是同时代的产物,当是当时寺院的僧侣们栽种的,树龄约在600年以上。大理许多古老的寺院,都有种植茶树的习惯,感通寺里的古茶树就是一个明证。
第二部分的古茶树,与**部分是连在一起的,主要分布在单家庄房舍周边。这部分茶树植株数量要更多,但相对而言茶树的树干、树形都要小一些,**初的茶树基部树干径围为1.2米,大多在0.5—1米之间;树高**高的有3米,一般在2—2.5米间。据考证和推理,这部分茶树应当是单玉林隐居于此后在咸丰、同治年间种下的,距今约有150年左右。
单大人古茶林的茶树,与感通寺里现存的两棵古茶树一样,同属大理茶种,其特征为茶花多瓣,茶果多籽,一般均为一果4籽,偶有5籽。茶叶富含氨基酸,泡出来的茶水回味甘甜,稍有苦涩。
从现存的古茶树资源情况看,单大人茶地的古茶林生长在偏僻的深山幽谷中,是大理难得的保存完好并具有一定规模的古茶林。不过让人感到有些惋惜的是,一些古茶树遭到村民的随意砍伐。所以,对单大人古茶林这片生长在苍山腹地的珍贵古茶林来说,如何进行保护和开发利用,是值得我们深思的一个问题。
?
文字转载自《普洱》2015.08 第82期
|
相关推荐:
体验课预约试听
倒计时
课程热线:
客服在线时间:早上9点~下午6点,其他时间请在线预约报名或留言,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