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主体性的概念,相对就有主体间性。主体间性是20世界西方哲学中凸现的一个范畴,它也叫交互主体性。主体间性是主体之间的关系,而主体性是主体与对象之间的关系。主客体关系体现在相对于对象而言的人的主体性,这是一种主体自我中心单方主体性;主体间性是交互主体性,是双方或多方主体性,体现了共同中心性。
哲学的主体性是本论的规定,它认为存在不是客体的存在,也不是主体的孤立存在,而是主体间的共在,不仅包括人与人的关系,而且包括人与自然的关系。**先提出这一哲学概念地是德国现象学的创始人胡塞尔,而从海德格尔开始,主体间性具有了哲学本体论的意义。主体间性的根据在于生存本身,生存不是把事物的两个方面分为主体和客体,而是二者互为对方的主体,主体既是以主体间性的方式存在,其本质又是个体性的,就是说事物是主体间的共在,是自我主体与对象主体间的交往和对话。这是主体间性区别于主体性、反个性的,而是对主体性的重新确认和超越,是个性的普遍化和应然的存在方式。
主体间性的认知状态,是以业缘和网缘为基础,以每个人自由个性的全面发展为前提的“主体――客体――主体”的关系。这一主体间性的特征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不仅以有形客体为中介,而且更多地以无形客体(信息)为中介,实现了世界范围内的普遍交往。主体间真正形成了普遍的、属个人的、平等的和互动的关系。而设计对象是信息的载体,是设计师主体为受众主体更好地接受信息所做的服务,因此它承载了主体意识思想,是交互主体性设计存在的重要环节,而设计师、设计对象和受众在信息传达的过程中也是互为主体的,是主体间的沟通和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