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16年08月22日
第二节 会计基本假设
考点8:会计基本假设的理解
会计基本假设又称为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是指对会计核算的时间范围、空间范围和计量标准等所做的合理设定。会计基本假设包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
考点9:会计主体
会计主体是指企业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空间范围。
会计核算和财务报告的编制应当集中于反映特定对象的活动,并将于其他经济实体区别开来,才能实现财务报告的目标。
设置会计主体的意义在于:
首先,明确会计主体,才能划定会计所要处理的各项交易或事项的范围。在会计工作中,只有那些影响企业本身经济利益的各项交易或事项才能加以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那些不影响企业本身经济利益的各项交易或事项不能加以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
其次,明确会计主体,才能将会计主体的交易或者事项与会计主体所有者的交易或者事项以及其他会计主体的交易或事项区分开来。例如,企业所有者的经济交易或者事项是属于企业所有这主题所发生的,不应纳入企业会计核算的范围。但是企业所有者投入到企业的资本或者企业向所有者分配的利润,则属于企业主体所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纳入企业会计核算的范围。
会计主体与法律主体(法人)并非是对等的概念。
一般来说法律主体可以作为会计主体,但会计主体不一定是法律主体。
考点10:持续经营
持续经营是指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会计主体将会按当前的规模和状态持续经营下去,不会停业,也不会大规模消减业务。依据《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规定,企业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应当以持续经营为前提。
考点11:会计分期
会计分期是指将一个会计主体持续的生产经营活动划分为若干相等的会计期,以便分期结算账目和编制财务会计报告。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规定,会计期间分为年度和中期。
会计年度采用的是公历年度,即从每年的1月1日到12月31日为一个会计年度。
中期是短于一个完整会计年度的报告期间,又可以分为月度、季度、半年度。
由于有了会计分期,才产生了本期与非本期的区别,才产生了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质的区别,进而出现了应收、应付、预收、预付、折旧、摊销等会计处理方法。
考点12:货币计量
货币计量,是指会计主体在财务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时采用货币作为统一的计量单位,反映会计主体的生产经营活动。
我国会计法规定,企业会计核算以人民币为记账本位币,业务收支以人民币以外的货币为主的企业,可以选定其中一种货币作为记账本位币,但是编制的财务会计报告应折算为人民币。
编辑推荐:
上一篇: 2016年河南会计从业资格考试《会计基础》第二章第一节3
下一篇: 发现记账错误如何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