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16年03月10日
地理事物的季节更替是地理复习中一条非常重要的线索,沿着这条线索可以将地球运动、大气环境、海洋环境、陆地环境、资源、能源的利用、工农业生产以及环境保护等多方面的地理主干知识联系起来。
一、主干知识
1.四季的形成
2.不同季节的等温线弯曲方向的判断
等温线的弯曲是由于海陆热力差异所造成的,此类题一般分为如下几个解题步骤:
①根据曲线弯曲方向判断气温高低。
②根据海陆的比热性质确定季节,如果陆地气温高于海洋就是夏季,如果海洋气温高于陆地就是冬季。
③根据等温线更替方向判定半球,确定月份。
3.季风环流的形成
4.气象灾害的时空分布
5.水文现象的季节变化
海水温度、盐度都会随季节发生变化。一般来讲同一海区夏季的水温高于冬季,夏季的盐度也高于冬季。但是在某些特定的海区也不尽相同,例如在长江的人海口附近的海区,影响其盐度的主导因素是长江的人海径流,而夏季是长江的汛期,所以夏季的盐度低于冬季。
北印度洋的季风洋流随季节变化。这对于不同季节通过这一海区的船只有一定的影响。
由于河流补给类型的不同,河流径流季节变化也有着很大的区别。
此外,山地雪线高低的变化和地下水位特别是潜水水位的变化也都与季节有着密切的联系。
6.外力作用强弱的季节变化
外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是来自于地球外部的太阳能,太阳辐射的季节性变化将会导致外力作用强弱的变化。例如,物理风化作用和不同季节的昼夜温差、降水就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河流的汛期和枯水期其侵蚀、搬运、沉积作用的强弱也会不同,我国的泥石流和滑坡就多发生于夏季的多雨季节;不同季节的气压状况对风力的侵蚀、搬运和沉积也有着重要的影响,我国北方的沙尘暴就多发生在冬、春季节。
7.不同季节自然资源的利用
各种自然资源在不同的季节也会有不同的特点,人类在对自然资源的利用上就会采取相应的措施。
气候资源的季节性是最明显的,这一点主要体现在农事活动的安排上,例如春小麦在春季播种秋季收获,而冬小麦在秋季播种夏季收获。
水资源的利用也能体现出季节性。我国的水资源季节分配不均,基本特征之一就是夏秋多、冬春少。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国修建了众多的水利工程,在夏秋季蓄水,冬春季放水,调节河流的径流量。
生物资源的利用也有一定的季节性。例如在我国的东北林区,冬季大雪覆盖了崎岖不平的山间小路,但便于雪橇等运输工具的使用,所以冬季是东北地区伐木,特别是林木外运的好季节。
能源的利用也与季节有关,风能和太阳能都与当地的气候变化有关系,沼气的发酵需要一定的温度,所以在我国北方地区夏季使用比较方便,冬季则有一定的困难。
8.农业生产的季节性
季节性是农业生产的基本特征之一,它体现在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上。例如,水稻在温带季风区秋季收获,双季早稻夏季收获、晚稻夏播秋收,玉米春夏播种秋季收获,生长在高温多雨的季节等。
9.环境问题的季节特点
环境问题是现在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很多环境问题的出现也有一定的季节性。例如,赤潮和水华现象的产生与水体的有机物的过渡生长有关,因此在气温、水温较高季节发生频率增大。沙尘暴发生在降水较少、冷空气活动频繁的冬春季节。燃煤季节空气质量较差,尤其是逆温情况下容易发生大气污染事件。
地理事物具有时空跨度大、综合性强的特点。在复习中同学们应有意识的加强对地理事物之间存在的各种联系(因果联系、并列联系、包含联系等)的整理归纳,以形成完善、明确的知识网络。
文章来源:
上一篇: 高考地理复习之:工程建设区位因素
下一篇: 2016年高考地理复习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