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17年02月10日
社会知觉、印象与归因(环球网校心理咨询师频道为您提供社会知觉、印象与归因知识)
作用个体的信息分为自然信息和社会信息,由此形成的知觉分别是物知觉和社会知觉。
一、社会知觉
1、(1)定义:包括个体对他人、群体及对自己的知觉。对他人和群体的知觉是人际知觉;对自己的知觉是自我知觉;对行为原因的知觉也属于。是一种基本的社会心理活动,人的社会化过程和人的社会动机、态度、社会行为的发生都是以社会知觉为基础的。“知觉”还包括判断、推理与解释,与普通心理学的“知觉”有所不同,社会知觉过程实际上是社会认知过程。
(2)影响的主观因素包括认知者的经验、动机与兴趣、情绪。
2、图式,是指人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的网络。对新觉察到的信息起引导和解释作用,如果大脑里没有解释新信息的图式,则需要形成新的图式。主要作用:影响注意对象的选择(与图式有关的信息处于注意的中心)、影响记忆(记住的是对他有意义的或是以前知道的东西)、影响自我知觉、影响个体对他人的知觉。
二、印象形成与印象管理
1、印象是个体(认知主体)头脑中有关认知客体的形象。个体接触新的社会情境时,一般会按照以往的经验,将情境中的人或事进行归类,明确其对自己的意义,使自己的行为获得明确定向,这一过程称为印象形成。初次印象,也称第一印象,是素不相识的两个人第一次见面时形成的印象。
2、印象形成效应(1)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信息出现的顺序对印象形成有重要影响,首因效应:最初比后来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更大。表明第一印象很重要,个体对后续信息的解释往往是以其为根据来完成的。近因效应:最新比原来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更大。熟悉的人特别是亲密的人容易出现近因效应(2)光环效应(晕轮效应):个体对认知对象的某些品质一旦形成倾向性印象,就会带着这种倾向去评价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以偏概全,在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发生的(3)刻板印象:人们通过自己的经验形成对某类人或某类事较为固定的看法。具有社会适应的意义,能使人的社会知觉过程简化。但在有限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刻板印象往往具有消极的作用,会使人对某些群体成员产生偏见,甚至歧视。
3、信息整合模式:在印象形成的过程中,个体在把各种具体信息综合后,按照保持逻辑一致性和情感一致性的原则,形成总体印象(1)加法模式:参考的是各种品质的评价分会的总和(2)平均模式:将各种特征的分值加以平均,然后根据平均值的高低来形成对他人的好或不好的总体印象(3)加权平均模式:不仅考虑积极与消极特征的数量与强度,而且还从逻辑上判断各种特征的重要性,不是依据简单平均分数,而是依据加权平均分数(4)中心品质模式:忽略一些次要的、对个体意义不大的特征,仅仅根据几个重要的、对个体意义大的特征来形成总体印象。
4、印象管理(1)定义:①(印象控制或印象整饰),指以一定的方式去影响他人对自己的印象,即个体进行自我形象的控制,使他人对自己的印象符合自我的期待。②印象管理与印象形成的区别是:印象形成对认知者来说是信息输入,是形成对他人的印象;而印象管理是信息输出,是对他人的印象形成过程施加影响(2)作用:是个体适应社会生活的一种方式。个体要为他人、公众与社会所接受,其行为表现必须符合社会对他的角色期待。是一种社交技巧,人际交往中,个体都希望给对方留下一个良好的印象(3)常用策略包括:按社会常模管理自己、按社会期待管理自己、隐藏自我与自我抬高、投其所好。自我抬高:为使他人对自己产生良好的印象,个体往往会承认自己的某些小的不足,以使自己在抬高某些重要方面时,变得可信。
编辑推荐:
环球网校心理咨询师:https://www.thea.cn/wx810/
新学员限时
专属礼包一
¥300
满1200元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