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17年01月22日
概述(环球网校心理咨询师频道为您提供发展心理学概述知识)
一、定义和研究内容
1、定义:研究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1)广义①种系发展,动物演进;比较心理学②种族发展,人;民族心理学③个体心理发展,人类个体从出生到衰亡(2)心理发展的发生指心理“从无到有”,发展指的是从简到繁琐,从低级到高级(3)狭义是个体的心理发展,即个体从出生到死亡全过程。
2、性质(特点):(1)整体性①有其独特的质的规定性,不等同于各种心理现象特征相加的集合②在各种心理过程的相互作用的互动关系中进行(2)活动性①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相互作用指外界环境作用于主体,主体对客观环境采取一系列活动③相互作用的桥梁是活动和动作④包括外部动作和内化动作。活动内化是一种特殊的转化过程,表现为概括、言语、简约、超越化(3)规律性包括普遍性和特殊性、方向性和顺序性、不平衡性。不平衡性指个体一生的心理发展不是随年龄的增长而匀速前进的。第一发展加速期是婴幼儿期,第二加速期是少年期(主要指青年发育期)。
3、功能:描述、解释、预测、控制
4、研究内容(1)年龄阶段特征①年龄特征:是心理发展各个阶段的质的规定性,即本质特征。心理发展与年龄有密切联系,表现在:一是时间是心理发展的一个维度,心理发展是在时间(年龄)中进行的;二是心理发展与年龄大致对应,而非绝对同步;三是年龄和心理发展不是因果关系②根源:由心理过程或特征的变化所规定的,在于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的认知过程起着主导作用(2)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①遗传和环境的作用问题,是心理发展的动因,本质问题②连续性和阶段性的问题,是过程问题③内动力和外动力的关系问题④关键期问题。
二、研究方法
1、横向(横向比较):同时对不同年龄组。多用。优点是适用性(变量一致就可概括,联结)、时效性(节省人力物力时间)。缺点:①难以得出个体心理连续变化的过程,存在人为的联结性②年龄效应可能与组群效应相混淆,组群效应③研究结果中的组间差异可能有不属于心理发展的因素。
2、纵向(纵向跟踪):对相同的研究对象。优点能够①系统了解心理发展的连续过程②揭示从质变到量变的规律。缺点时效性较差(费时间人力物力)、被试容易流失、可能出现练习效应和疲劳效应(因多次反复测试)。
3、纵横交叉:优势是取长补短。
4、新趋势:①跨文化比较研究(探讨发展的相似性、差异性的)②跨学科、领域的综合性研究③研究方法的整合④训练研究和教育实验。
三、心理发展动因
1、遗传决定论(高尔顿):②是遗传因素的自然显现③环境包括教育最多只能促进或延缓遗传因素的自我显现而已,只起一个引发的作用。
2、环境决定论(华生):②否认遗传作用③片面强调和机械看待环境因素作用。
3、二因素论:①由遗传和环境决定的;视为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同等成分②是两种各自孤立存在的因素③企图揭示各因素单独发挥作用的程度。
4、社会学习论(班杜拉):认为儿童是通过观察和模仿而获得社会行为的,强调儿童习得社会行为的主要方式是①观察学习:观察他人所表现的行为和结果②替代性强化:即儿童倾向于学习模仿他人成功和被赞扬的行为,而不再学习模仿他人受到惩罚的。
5、文化-历史论(维果茨基):心理的实质是社会文化历史通过语言符号的中介而不断内化的结果。主要观点(1)高级心理机能的制约因素:心理机能从低级(动物和人类共有的,由生物因素制约)向高级(人类所特有的,由文化历史因素制约)。的发展标志指标为:随意化(心理活动的随意机能的形成和发展)、概括-抽象化(抽象概括机能)、整体化(相互作用并重新组合)、个性化(突出个性特征、差异性)(2)文化历史因素是儿童心理发展的源泉:社会文化活动是智力发展的源泉,以语言为中介使心理活动发生质变(3)教育教学与心理发展的关系①最近发展区:儿童独立解决问题的实际水平,与在成人指导下或与有能力的同伴合作中解决问题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由教学决定②教学要走在发展的前面③学习和指导的最佳期限:以个体的发育成熟为前提,以一定的心理技能发展为条件,最好是某些心理特征处在开始形成又尚未达到成熟之时,进行教学效果最好。
6、主、客体相互作用论(皮亚杰)(1)认为儿童心理发展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①主客体是互相联系、制约的关系即相互依存,缺一不可②相互转化的互动关系。先天因素具有可控和可变性,环境可改变遗传特性③相互作用受个体主观能动性的调节。心理发展过程是主体自我选择、调节的主动构建过程(2)认知发展是的本质是适应和主动建构学说①图式即认知结构,指的是心理组织,是动态的机能组织。图式从低级向高级发展是通过同化和顺应两种形式进行的②同化是主体将环境中的信息纳入并融合到已有的认知结构的过程,是量变过程③顺应是当主体的图式不能适应客体的要求时,改变原有图式或创造新的图式,以适应环境需要的过程,是质变过程④平衡是心里动力,主体的发展趋向(3)心理起源于动作,动作是心理发展的源泉(4)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①成熟②经验:物理(本有)、数字逻辑经验(自身动作协调)③社会环境(主动性)④平衡化(决定因素):前三方面必须协调,同化和顺应的自我调节过程。
四、心理发展过程
1、包括连续论、阶段、统一论(认为心理发展过程是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不均衡性、量变质变关系与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
2、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1)皮亚杰按认知结构为标准,把认知(智慧)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①感知运动阶段(0-2岁左右);靠动作②前运算阶段(2-6、7岁)。表象、符号、思维质的飞跃。思维特点:a泛灵论b自我中心主义(三山实验)c不能理解整体和部分的关系d思维e不可逆缺乏守恒:守恒指掌握概念的本质特征,概念不因某些非本质特征的改变而改变③具体运算阶段(6、7岁-11、12岁)。思维特点:具有守恒性、脱自我中心、可逆性。思维活动需要内容的支持④形式运算阶段(11、12岁以后)。抽象逻辑水平。思维特点:思维形式可以摆脱思维内容,进行假设-演绎推理(2)以人格为标准划分年龄阶段①艾里克森认为心理危机是个人的需要与社会的要求不相适应乃至失调所致,故称心理社会危机。区别于弗洛伊德的心理性发展阶段,艾里克森的人生发展阶段称为心理社会发展阶段。包括八个阶段,以不变的序列发展。每个阶段都带有普通性的心理危机。强调自我在人格发展中的主导地位,自我功能发展得好与不好,发展任务完成得成功与否,会使人格品质出现成功与不成功两种极端差别②艾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划分:获得,克服,良好人格。婴儿前期:信任,怀疑,希望。婴儿后期:自主,羞耻,意志。幼儿期:主动(初创性),内疚,目标。童年期:勤奋,自卑,能力。青少年期:角色同一性,角色混乱,诚实。成年早期:亲密,孤独,爱。成年中期:繁衍,停滞,关心。成年后期:完善,失望厌恶,智慧贤明。
五、内外动力关系:现代心理学强调认知过程中的主动成分、创造能力,个体差异的重要性,突出人的心理发展的内在动力。人不是环境刺激的被动适应者,而是具有自我调节、自我组织功能的积极塑造者,人本身就是改变自己的动因。内动力指人类所具有的自生成、自发展的心理动力,外动力指家庭和社会文化环境对儿童的影响和教育作用。儿童心理发展是内动力和外动力相互作用的结果。内动力是原动力,是自生长、自组织、自建构的心理动力。外在环境和教育需要通过内动力而发挥作用,起选择和引导作用。内动力和外动力良性互动的结果形成具有新质的发展动力,是制约并促进儿童心理发展的真正动因。
环球网校友情提示:2017年心理咨询师三级发展心理学复习:概述之外的更多心理咨询师相关复习资料,请关注环球网校心理咨询师频道。在环球网校心理咨询师论坛,将有更多心理咨询师考友与您一起备考。
编辑推荐:
环球网校心理咨询师:https://www.thea.cn/wx810/
新学员限时
专属礼包一
¥300
满1200元使用